2022年5月7日,中国传统文化讲坛之“春风拂槛”唐文化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北工业大学提供专家及学术支持。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通过官方平台公开直播,吸引了3万人次在线观看,同时论坛邀请了200多位嘉宾现场参会,共同感受大唐风华。
此次论坛上,知名学者陈根远带来《藏在碑林里的唐碑国宝》背后的故事。 演讲中涉及到的碑文文物主要来自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博物馆,西安碑林在920多年前(北宋)是为了保护唐代的碑石而建立的,当时它已经具备了收藏文物和陈列文物这两种现代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能。 西安碑林是一部立体的中国书法史。从秦至唐,西安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云集了诸多伟大的书法家,故保留下来的名碑之集中、之丰富、之重要,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
《孔子庙堂碑》为初唐四家之一虞世南书,贞观初年立,即“车马添集碑下,毡拓无虚日”,是名噪一时的初唐石碑,后毁,现存西安碑林三展室者为北宋重刻,通高280厘米;又如王羲之的书圣教序碑,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毅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将太宗御制《圣教序》和太宗答敕、太子李治《圣教序记》和答敕以及玄奘翻译的《心经》2400余字集出,历时20余年,终于咸亨三年(672年)刻成此碑,让后世之人有机会一睹王羲之行书书法的笔法精湛。
论坛邀请了著名书法家王书田参会并为大家解析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国家一级美术师、中亚佛教协会书画家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王书田作为王羲之第六十七代孙,表达了对祖辈的敬仰,并在论坛现场为大家讲述了他求学不为人知的故事,王书田出生于书香门第,六岁始习字画,初学颜柳,后追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为中国传统艺术国粹,其文化底蕴博大精深,至今仍广为流传。古代书法的发展,记录的中国文化的传承。西安碑林的出现,是对中西文化进一步的研究。
在论坛中,进一步提到西安碑林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档案库,如记载了基督教在唐代贞观年间传入及其以后100多年流传中土情况的世界四大名碑之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斯里兰卡高僧不空来到大唐创立密宗的《唐不空和尚碑》;稀有汉文与梵文合刻的《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等等,这些记录着唐代历史的碑文,对于研究唐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安碑林还是一座儒家文化的图书馆。生于春秋晚期的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至圣先师,西汉武帝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便成为主宰古代中国二千余年的金科玉律。
通过一件件馆藏文物,为我们讲述文物背后精彩绝伦的历史故事,带领我们,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一部立体鲜活的唐代碑刻艺术史,向青少年展示一个鲜活、立体、繁荣而又自信昂扬的唐朝形象,让我们唐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心灵,启迪智慧。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是推动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传播的主要使命。 通过此次论坛的交流与碰撞,西安碑林里的唐碑作为唐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丰富了大众认知中的中国书法史,更让观众们进入这座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档案库,让唐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如春风化雨,不断增强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进一步提升其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行动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推广者。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