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塔村是241国道古交境内西南边最后一个村庄,距古交市区三十公里,过了东塔村,上得高坡下行时就进入了交城县境。
从古交市区出发往东塔村去,公路两边泛黄的柳树,上下翻飞银色的毛白杨,红红的马路和深黄色的沙棘,最多的还是满山坡的松柏,层林尽染,甚是养眼。正是秋收之际,一路上挖土豆的,掰玉米的,割谷子的,一派丰收景象。
东塔村位于常安乡原平川北畔山梁上,北接科头村,西临岔口乡,南靠交城界,东倚郭家梁村,因地形象塔状,又位于山梁的东边,故名东塔,周边也有叫南塔、北塔的村落。
东塔村是常安乡的一个行政村,现有农户181户,人口534人,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了,只有不多的几十名老人在家里种地,是古交市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东塔村种植土豆和玉米,当地人称土豆是山药蛋,玉米叫蜀黍。东塔村有白姓一户,冯姓一户,折姓一户,郝姓一户,最大的姓氏是李姓。
只有几十口人的小村子可是不能小觑,当年是出过名人的。《古交地方志》记载:“清嘉庆元年(1796),东塔村李裕仁,乐善好施,德高望重。应召赴京参加在宁寿宫举行的千叟宴,受到太上皇乾隆帝接见,荣获御赐彩杖、银牌。”
李广谦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古交地方志》记载“李广谦(1917-1975),西省交城人,原临汾县县长、区委书记(临汾市在1948年5月解放后曾设临汾市、临汾县;1950年1月9日改属临汾专区)。 抗战时期,李广谦曾担任交城县二区区长、四区区长,因灵活的游击战术而闻名山西,使小股的日伪军不敢随意侵扰交城。晋绥军八分区、交城党委经常对其战绩通报表彰。李广谦将家族商号“长盛公”设为中共在山西交城的重要联络站,为八路军过往人员提供食宿,华国锋、周凤呜、李立功等革命前辈经常在此落脚、办公。时任交城县县长的任悟僧常年在“长盛公”办公,经常使用“长盛公”的房间开会,研究抗日形势,布置抗日工作,组织山区的对敌游击战争。1940年5月,“长盛公”总店在日本鬼子扫荡时被全部烧毁。华国锋退休后,同李立功等人专程回交城寻找“长盛公遗址。1952年,李广谦在临汾专署工作期间,上级党组织提出历史材料审查问题。李广谦将历史工作情况、证明人以及原工作地区领导人一一列出,并按组织要求请共同工作的同志出具证明材料。原国家主席华国锋为李广谦出具了证明材料。李广谦从小和华国锋一同读书,青年时期动员华国锋投身革命,随后两人在同一地区搭档工作多年。华国锋因为工作积极率先入党,随后做了李广谦的入党介绍人。由于华国锋等干部出具的证明材料,最终临汾地委组织部出具审查结论,结论为:“李广谦同志历史清楚,政治上没有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相继任曲沃县、临汾专署、晋南专署财贸工作负责人、中共临汾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县长等职务。”
东塔这片高寒地带,海拔高度一千四百七十多米,气候凉,当年收下的土豆存入菜窖,可以保存到第二年的五月份也不会发芽,现在已经是深秋季节,好多农民去年的土豆还没有吃完,一年收获下的土豆都要吃到第二青菜上市或者土豆成熟。土豆丰收了,他们也发愁呀,菜窖已经放不下了,拿出来扔掉了可惜。中午在好客的东塔姓郝村民家里用餐,老郝的妻子张大姐说:菜窖里还有150多公斤去年种下的土豆。看着满地正在晾晒的新土豆,他们愁闷呀。张大姐家的房前屋后种下许多菜蔬,吃不完,拿到市场去卖,连车票也不够本,没有亲戚来访,又送不出去,只能让烂在地里。过去东塔村也种莜面,但产量低,又卖不出价钱,人们都不种了,正是莜麦成熟的时候,但到田野里看看,没有一片莜麦。热心的主人为笔者准备了当地特产莜面,当然莜面是到市场买来的。张大姐说:东塔的莜面是“高面”,比其他地方做出的莜面高,青石板上推下的,其他地方的莜面大多是在手掌心里推出来的,现在市场饭店里出售的莜面即使是机器制作的,也比东塔的要低一截。做莜面的过程很复杂,平常叫三熟,首先是将莜麦炒熟,这是第一熟,炒熟之后才能磨面,其实磨下的面也是熟的,做莜面时要用滚烫的开水烫,这是第二熟,推下了莜面还要拿到锅上蒸,这是第三熟。收获土豆的季节他们已经在家里生上了火,炕是暖的,靠火的炕头很热,张大姐说是“拾烘烘”,这是方言,估计是这几个字吧,比平常的要暖和,暖和拾倍。过去村民们多种植黄土豆,现在则多种红土豆,红土豆产量要高一些,价钱也不错,是不是引进的转基因食品,老百姓不知道,能卖下钱就行了。今年的年景不错,村民们指望红土豆能卖下个好价钱,当然更希望有人能到他们的村子里上门收土豆。
东塔村民家里或者院子外都有一块大“白炭”,其实是天然焦,因此地产这种白炭,百姓做为镇宅之宝或吉祥物立在门外,犹如有钱人家门前立一块“泰山石敢当”,没有钱的人家也需要“守护神”呀,于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村民的院内门前就有了大块的“白炭”。
位于狐爷山山脚下的东塔村没有狐爷庙。有一座观音庙,建筑规模还不小,日前虽说不是什么年节,但仍能看出烟火气息。
在古村落的旧址上有一颗古树——山梨树,两百多年的历史,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住。
站在高高的山梨树下,翠绿的东塔村尽收眼底。山梨树立在老村的南坡上,见证了人间沧桑,也希冀见证村民们美好的明天。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