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谭奕昀 陈冠宁)
徽墨,作为“徽州所产之墨”的统称,因产于古徽州府治而得名,因其“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等特点著称于世。安徽黄山歙县老胡开文墨场是全国最大的制墨工厂,有未曾断代的两百多年深厚历史,故为全面了解徽墨制作技艺现状,明确徽墨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入探索徽墨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前景,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谭奕昀、朱如萍、陈冠宁、黄晗、郑亚如、仲丽佳六人组成的“拾遗HM”中华文化传承团于今年七月八日至七月九日来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进行了徽墨专访调研,通过实地考察、采访、体验等形式对这项传统艺术进行了调研,感悟文化背后匠心独运的魅力。
盛夏七月,夏树苍翠。在晨光初破晓的古老村庄,中华文化传承团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踏上了探访老胡开文墨场的旅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探访,而是一场深入徽墨文化核心,体验传统工艺魅力的深度调研之旅。
清晨,阳光透过古老的窗棂,洒在墨厂内错落有致的制墨车间。实践团队一踏入这片充满历史沉淀的土地,就被空气中弥漫的淡淡墨香所包围。
实践团队先实地考察的是徽墨成品展示厅。这里摆放着文墨厂取得的各种荣誉,陈列着各种各样精美的徽墨制作成品。精细的线条,浑厚的色状,绝美的设计,都在诠释着徽墨历史的悠久以及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老胡开文墨厂负责人讲解道:“徽墨起始于北宋宣和年间,此前被誉为‘新安香墨’,它的生产要追溯到唐代末期,安史之乱使得北方墨工大量南迁,全国的制墨中心从而南移到了歙州。”据了解得知, 2006年5月徽墨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5年12月,徽墨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以及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和外观。在陈列的作品当中就有用墨锭制成各种五彩的艺术形态并将其嵌入锦匣,让其更具鉴藏价值,同时还将“老胡開文”品牌特色融入至徽墨以及徽砚中。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徽墨作为中国传统书写材料的重要代表,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了炼烟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排巨大的形似烟囱的机器,内有炉火熊熊。墨厂负责人指着机器说到:“这是油烟墨的提取方式之一机点油烟,机器可以提高烟煤的提取率,但里面的加油和点烟仍是纯手工的,在凹槽内加入桐油,通过火苗上方的滚筒转动将烟煤提取。”,实践团一名成员问到:“那松烟墨呢”,“桐油是油烟的,松根是松烟的”墨厂负责人带领实践团队走向另一边靠墙的窑道并讲解“那我们松烟墨的提取,它其实有一个松烟窑,那我们这里看到的这个窑它就是一个模型,而是一个 1: 8 的等比例模型,真正的窑它是建在深山里面的,就直接建在我们这个松树的旁边,越往窑道内部去烟煤品质越好……”,环顾炼烟车间,炉火与黑色的基调相融,火光的跳跃与烟灰的升腾交织一幅生动的画面,迸发出一种原始的美,实践团队深刻感受到徽墨制作背后的艰辛与匠心。
图为机点油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谭奕昀 摄
紧接着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参观了制墨车间和晾墨车间,刚靠近制墨车间,就能听见师傅们捶打的声音。在这里,实践团队了解到烟煤提取完成后,加入胶和中草药如:冰片、珍珠粉、麝香等从而制成墨胚,墨胚加热后使用6-8斤的铁锤反复捶打,使墨胚中的空气能够完全排出,密度更高,从而使墨胚质地更加细腻。捶打完的墨称重后,师傅将其放于恒温板上揉搓,将其胶性,韧性发挥到最大,最后将墨团放置墨模中定型后送至晾墨车间,通过负责人在晾墨车间的讲解,实践团队明白了晾墨分为悬挂晾墨和晾板晾墨,而悬挂晾墨要求更高,晾板晾墨则形状更多。其貌不扬的烟煤在工匠们的手中变成一块块质地细腻、色彩乌泽的徽墨,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对师傅们的手艺表示惊叹,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何为工匠精神。
图为徽墨制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谭奕昀 摄
最后穿过蜿蜒的走廊,实践团队走进了描金车间,此次实践的重头戏,莫过于体验描金工艺。描金采用和胶金粉或银粉,是徽墨制作中的一项精细活,它要求匠人具备极高的耐心与技巧。在描金师傅的指导下,实践团队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拿起画笔,蘸取金色的颜料,在墨锭上勾勒出细腻的图案和文字。虽然手法略显生疏,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却让每一笔都显得格外珍贵。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次描金体验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徽墨文化的精致与细腻,也让他们更加珍惜这份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
图为描金体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谭奕昀 摄
实践团队发现在徽墨从炼烟到包装的十五多道制作工序中,徽墨主要依靠人为的制作,并产生了为何不适应现代化,更多地采用机器化生产的疑问,随后通过对老胡开文墨场工作人员的访谈,解答了疑惑。实践团队了解到徽墨的制作过程要综合粘性的判断、温度的判断并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这些都需要凭借师傅的手感与经验,如果使用数字化机器,则很难实现对于参数的设置以及具体情况的把握,反而会极大提升次品率,因此徽墨的传承非常依靠工人将原始的制作技术传承与发展。工作人员还提到,自古以来,传统古法制墨技艺的传承都是靠言传身教,保密性强,徽墨文献资料也因家族衰落或村民逃难等原因而散存,文献资料真伪难辨,几千年的接力棒流传至今,握着接力棒的大多已年过古稀或已不在人世,传统徽墨师傅稀缺。实践团深刻认识到了徽墨传承发展上的困难,增强大众对于徽墨的了解及自信,让徽墨发展与时代同行将变得刻不容缓。
但令人欣慰的是,老胡开文墨场根据徽墨发展的困境也进行了适应时代的改变。老胡开文墨厂将线下门店与电商相结合,有很多店铺在经营线下门店的同时还进行线上销售。根据徽墨相关销售数据,很多店铺都有线上业务,在晚间还有人员直播带货,并且线上销售也占据很大比例。同时,老胡开文墨厂跟北京西中街学校有长期的研学合作,积极欢迎对徽墨感兴趣的人们来研学体验,一方面研学徽墨的费用可用于研发和徽墨的创新,还有利于徽墨文化的推广,另一方面将徽墨与旅游相结合,形成旅游研学的新型发展方式,更能够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徽墨文化。更令实践团队开心的事,老胡开文墨厂还拓展了销售渠道,与国外销售商直接对接,出口销售徽墨,徽墨独特的文化价值使得徽墨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能够满足国外消费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品的兴趣和需求。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主席的一席话道出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团成员通过此次老胡开文墨厂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了徽墨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徽墨传承所面临的挑战,为寻找徽墨发展的新模式提供启示。当今社会应当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对徽墨匠人的扶持。同时,拓展徽墨文化实践活动,搭建文化体验平台,培养人们对徽墨的兴趣,进而增强徽墨文化传承的主动性。这次实地考察,实践团成员进一步认识到徽墨的非遗传承与地方经济交互的深刻内涵,立志以徽墨非遗传承、乡村振兴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
图为拾遗HM队在老胡开文墨厂门前与工作人员的合影。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