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里,“纱”无疑是个美好又具象化的字眼。看到这个字,人的眼前就仿佛看到了那种细致、轻柔、薄透的纱织品。轻纱吸引人的能力与生俱来。而做成衣裳的香云纱更是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
(图片出处:印象南沙)
榄核镇地处珠江口、广州市南沙区西北部,初称“榄核圩”。虽一直以“榄核”为名,但此处并非盛产榄核,而是有“软黄金”之称的香云纱。香云纱一直有贵族面料“软黄金”和“纤维皇后”的美称,是真丝中的极品。寸纱寸金的香云纱,之所以金贵,不仅是因为它的原料是丝绸,更是因为它的染整工艺相当不易。
南沙香云纱的染整技艺十分复杂,需要经反复晾晒、水洗、发酵等俗称“三洗九煮十八晒”的20多道手工工序制成,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
(图片出处:郭兆坚摄)
香云纱的染整技艺至今仍是纯手工,制作工序繁多,光是晒莨就要经过14道工序。现在的染整师傅也有根据坯布、染料以及环境的不同进行调整或精简工序。2015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列入第五批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出处:南沙区摄协提供)
经典的香云纱染整工序:绸缎准备→浸莨水1次→洒莨水6次→封莨水6次→煮绸1次→封莨水12次→煮绸1次→封莨水1次→卷绸→过河泥→水洗→封莨水1次→摊雾→卷绸→检整尺码→成品入库。
提取染料:“薯莨”是香云纱染色的原料,是两广山地比较常见的植物,取其根茎榨汁即可成染料。薯莨汁液,为红色,液体粘稠。薯莨块茎内主要成分是鞣制(单宁酸),经过薯莨染色的面料会产生一层薄膜,不但坚固了布料,也让布料变得更加耐水易干,防菌防霉。
过莨水:把纱绸浸入调配好浓度的薯莨汁水里,抚弄拍打,让纱绸每一根丝线都充分吸收染料。经过几十次浸莨水之后,白色的坯料就会变成红褐色。
晒莨:在用硬泥做底,铺上软沙作面,种植“爬地老鼠”的宽阔场地里晾晒纱绸,将其绷直让光照更充分均匀。阳光的热度使汁液蒸腾向上,最终色素停留在表面,造就了香云纱上深下浅的色泽。
(图片出处:文体中心)
过乌:即过泥,在靠近河涌搭建的遮挡阳光的棚子里,将过滤好的河泥厚而均匀地涂抹在纱绸晒莨时向阳的一面后,静置在阴凉的细沙地上。在河泥的作用下,薯莨的深褐色变成了浓重的黑色。
水洗:工人将蜕变完成的纱绸抬至河涌边,利用自然的水流洗净河泥,重新回到草场摊平晒干,经历自然洗礼的香云纱就此诞生了。
洁白的丝绸在薯莨的汁液中浸润,被涂抹上一层乌黑的河泥,在南沙明媚的阳光里迎风展开,精妙的创作在南沙的天地间铺排延展。
在时光的浸染下,香云纱携带着大自然的馈赠,成为南沙最亮眼的艺术作品。让我们共同期待10月14日,由中共广州市南沙区委宣传部指导,广州市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人民政府主办的“拨开云纱·创新生”南沙香云纱设计师时尚交流秀,本次活动将致力于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南沙的优秀非遗项目,展现南沙香云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大自然与人工的交织融汇,最终通过阳光的淬炼和人间的匠心缓慢建构起拙朴却惊艳的美。保护南沙香云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守望精神家园,是南沙人共同的责任。
下一篇,我们来聊聊坚持传承的香云纱艺术。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