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江师范学院 卢鸣浩)
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教育是塑造未来、孕育希望的事业,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礼记·学记》有言:“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而怏,人有怏则法度坏。”为了强调师尊,荀子把师同天、地、君、亲并列起来,指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师取得了与天、地、君、亲同样尊贵的地位。可见教师地位之高,要求之高,要成为有道之师,获得尊严,不仅要求教师“学高”,而且要求其“身正”。教师需先善其德,才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教师只有做到既威严庄重又小心谨慎;既阅历丰富又具有高远的信仰;既精通所学又善于阐发微言大义,方可获得师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对为师之道的要求,是我们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思想瑰宝,至今仍然熠熠生辉。今天,立足新时代,扎根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争做教书育人楷模,才能无愧于“为师之道”,做好新时代好教师。
一是道德情操是教师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古人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需先善其德,才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二是教书育人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基本职责。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就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现在,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学生通过刻苦学习选择长江师范学院读书更不容易。在同学们身上,寄托着个人的理想、家庭的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才,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大家特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不断解放教育思想,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终生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永恒追求。教人和学习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总书记曾指出,“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作为教师,知识水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教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终身学习是一项严谨而艰苦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教师要把崇尚学术、追求真理作为教师的价值追求,自觉追求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育人精神,刻苦钻研,苦练本领,。
四是关爱学生是教师师德修养的价值归宿。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师德示范的“人师”。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第30个教师节看望北师大师生时指出,“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把关爱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把自己的爱心、情感融入每一堂课、融入每一次服务当中,热爱和关心身边的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人师”。
笔尖耕耘桃李地,墨水浇开智慧花。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只有肩负责任、牢记使命,永葆教书育人的激情、追求真理的热情、爱生如子的感情,才能忍得住清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安贫乐教、诲人不倦;才能耐得住寂寞,废寝忘食投入到终生学习中去,潜心素读、苦心孤诣;才能挡得住诱惑,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乐于奉献、甘为人梯。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新的力量!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