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朝
(银川阅海湾非公党建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毋庸置疑,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是分不开的,而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的人民主体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当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后所秉承的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指向,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体现人民主体 地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主体价值指向
实践是理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遵循。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成就。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向前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得以丰富;道路与理论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进步。增进制度自觉、推进制度创新、增强制度自信,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发展的基本准则。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四十年,这一过程使得中国逐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的价值指向
价值是理论的灵魂,理论是价值的载体。唯物史观观点认为,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依靠人民,建设成果属于人民,这必然要求坚持人民主体思想。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同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建设实践的指导理论,也必然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内含的理论本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目标价值、实践指向。
人民主体的价值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三年的社会改造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维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切实权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权利,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使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得以实现。而且其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的、从根本上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实质的最高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以法制为前提的基础上,保障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决策、参加社会管理的权利,实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步需要坚持人民主体的价值理念。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是其基础,该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被实践了的、证明了的、正确的、合乎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体制。假如否定人民主体的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会失去其制度本质、力量来源。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反复证明了这一真理。谁要离开人民,谁就会被人民抛弃。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借鉴中国革命建设的经验教训,批判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中国人民结合中国具体实际选择和创造的,其健全和完善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才可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
列宁说:“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但比理论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实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人民主体的价值理念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真正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制度的理论前提,而只有在中国社会建设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民主体,才能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理解制度基础上的人民主体的实践价值取向,就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现状,在推进中国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主体的实践取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的理论依据
任何理论都有其发展脉络。人民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得以坚持与贯彻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现实关照、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题中之意。
唯物史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主体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既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活动所指向的目标的思想,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决定了这一过程。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来源。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实践,创造了人类历史,创造了社会物质方面,推动了社会的改革。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一切工作围绕解决人民困难、保障人民根本利益而展开,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积极发现工作中的错误思想,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真正为人民服务。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经验。民主决策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是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途径,探索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认识、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服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好,形成全体人民不懈努力、友好相处的局面。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物质方面,同样的人民群众理应拥有其占有支配权。基于此,改革的目的在于人民,改革的目的为了人民。解决人民群众现实的问题,将发展的成果由人民支配,致力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付诸于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其中,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把公平放在首要问题进行解决,缩小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解决日益严重的阶层固化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希望、有能力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形式,让非社会主义因素迸发,进一步促进社会财富的极大发展,满足人民的需要。着力创造公平合理的生存竞争规则,激发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性,使社会活力进一步涌现。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民,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人民才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紧紧围绕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主体地位,践行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主体的理论借鉴。中国古代思想群星闪耀,其中民本思想尤其闪亮。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商周时期便已发际,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逐渐成熟。古代民本思想指的是君主施政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不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要求不断进行充实与推进。继而发展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史当中及其重要的思想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必须学习积极研究借鉴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的“以民为本”思想精华,这对于深刻领会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主体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逻辑
制度蕴含着一定的逻辑。制度促进带来的发展必然反过来推动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完善进一步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主体地位是基于制度、发展与人民主体长期互动中实现的内在的协调与统一。
(一)制度体现人民主体价值理念,促进发展
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优劣有三条评价标准:“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邓小平从社会稳定、人民利益保障、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三条基本标准指出了一国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其中,考验一国制度的核心就是:该国制度是否促进国家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是否以人民利益的保障为价值目标。制度合理性的思考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回答的探索,尽管具有差异性,但其中的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合理的制度是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的充分条件。合理的制度是一个国家人民基于现实考量的自主选择;是基于符合国民自身利益诉求的集中体现;是基于坚实的现实基础选择的符合国家发展与进步的制度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就在于体现了人民主体的利益诉求,有利于促进国家进步与发展,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推动制度完善,保障人民主体价值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规律。两者的辩证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尤其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这一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指导,而且也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体现。在这一过程中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党、发展三方面进行认识,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国全方位的制度体制改革,既是理论对现实指导进行社会实践的回答,又是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实践中的探索与理论的的实践性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指导中国现实建设的建设性以及从现实升华理论的发展性。
(三)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根本的政治保证。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缔造者与捍卫者,中国共产党设计、制定与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果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人民主体的价值理念蕴含于制度建设各个方面,蕴含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之中。深入分析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坚定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以总书记为核心的的党中央进一步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