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六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六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六政秘〔2020〕134号,以下简称《规划》)。现就文件出台背景、总体思路、重点任务等相关事项解读如下:
一、《规划》出台背景
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是引领能源产业变革的新一代颠覆性技术,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横跨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创新研发起点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创新驱动的先导性产业。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氢能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明确产业定位,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我国氢能产业也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国家层面大力支持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各地把氢能产业作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产业发展。
我市自2017年起开始布局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2018年11月,六安市金安区氢能及燃料电池研发与产业化列入安徽省第三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2019年4月,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合作建设的省院士工作站在六安大学科技园正式挂牌。2019年4月,印发实施《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支持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意见》(六政〔2019〕19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六安市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规划》。
二、《规划》制定依据
为保持我市在燃料电池领域的先发优势,推动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根据《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和安徽省《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若干政策》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0-2025年,展望到2030年。
三、《规划》起草过程
我市于2020年5月开始组织编制《规划》。6月初,规划编制组赴上海、六安等地开展专题调研,与国家氢能政策等衔接;7月中旬,完成《规划》(初稿);7月21日和7月31日分别在北京和六安召开了《规划》研讨论证会议,邀请了氢能行业、科研机构的权威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市直相关部门等参与;7月底,完成《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各县区政府及相关市直部门意见;8月5日,《规划》专家评审会顺利召开;8月18日,书面征求市人大、市政协意见,同时在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8月28日,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征求意见专题会议,进一步修改完善;9月2日,市司法局出具了合法性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形成《规划》(送审稿);9月中旬,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规划》(送审稿)。2020年9月23日,《规划》以市政府文件印发实施。
四、《规划》的总体思路
强化功成不必在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把氢能产业作为六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振兴先导性产业进行培育、支持和推动;坚定不移地从支持一个企业转向培育一个产业,把核心龙头企业做优做强,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坚定不移地做好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分工协同,巩固和提升六安在全国燃料电池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力争将六安建设成为国家氢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我市在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先发优势,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的燃料电池自主创新高地、高端制造基地和多元应用试验区,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和高效的创新生态。
五、《规划》的主要目标
根据市场和技术发展情况,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以燃料电池为核心的研发生产企业达到10家左右。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制造能力大幅提升,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合计产量达到每年8000台左右,氢能产业产值达到百亿规模。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应用规模达到600辆左右,燃料电池船舶示范应用规模达到10艘左右,加氢站数量达到5座左右;燃料电池固定发电系统在储能、备用电源和冷热电联供等领域的累计装机达到100台(套)左右。
展望2030年,力争成为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高地,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产品成本大幅下降;吸引一批研发团队和高端制造企业集聚发展,建成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氢能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氢能多元应用技术示范区,成为区域氢能综合应用生态体系的重要力量。
六、《规划》的重点任务
(一)构建产业创新体系。以实现燃料电池技术完全自主可控为目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一院三平台”(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氢能和燃料电池公共检测平台、氢能和燃料电池新型研发平台、氢能和燃料电池国产化适配平台)创新支撑体系,加快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载体建设。
(二)打造产业高地。扶持壮大燃料电池龙头企业,引进关键部件装备企业,聚焦燃料电池研发制造环节,打造核心发展区。支持周边区县发展配套产业,开展氢能综合利用技术示范。
(三)推动多元应用。以公交车、物流车等交通运输领域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城市公交、厢式物流等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引导燃料电池汽车与纯电动汽车错位发展,加快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进程。开展燃料电池船舶示范运行,推动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智能化家用和公共建筑用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的示范应用,构建氢能多元应用格局。
(四)构筑供应网络。布局工业副产氢提纯与应用相关技术与产业,降低工业副产氢成本,加强与气体企业的气源供应合作,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氢能供应体系。分步构建完善的氢气储运网络。围绕氢能产业布局、氢源保障及终端推广应用统筹推动加氢基础设施布局。
(五)加强区域合作。立足我市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基础和先发优势,坚持“本地研发制造与周边应用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加强与合肥、长三角城市、长江和淮河流域城市的氢能发展合作,不断拓展应用市场,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应用市场深度融合和各地区互补有序发展。
(六)实现人才集聚。强化创新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培育。积极寻求长三角人才智力支持。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环境。
七、《规划》的配套措施
从加强组织实施、重视安全保障、加大资金支持、推动政策落实、完善合作机制等五个方面,落实氢能产业发展相关保障。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