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信创与国产替代无疑是当下市场大家追逐的机会点。
“以举国体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国家也释放了明显的信号。可以想象,对于CPU、操作系统、集成电路、中间件、数据库,这里面只要有一个关键技术突破,就会改变整个中国市场生态。
所谓信创,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其是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基础,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从IT底层的基础软硬件到上层应用软件的全产业链的安全可控,涵盖了应用软件、信息安全、IT基础设置、基础软件四个领域。
过去大多企业只关注上层的应用创新,做应用层面可以快速变现,快速形成商业价值,而基础建设是需要长时间的巨大投入,才可能见效。这也就意味着市场本身会引导他们选择这条路,因此也就缺少了基础的技术创新。
如今,国家的导向非常明确。接下来的话题,更多会聚焦在如何走完别人40年走的路。好处是体制与市场优势,可以极大缩短这个周期。尤其是国内的人才储备与技术能力是有基础的,加之党政先行,在国内外同台竞争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家与科学家的创造潜力不容小觑。
在此基础上,建筑业作为全球的一大产业,某种意义上,它将成为创新场景活跃的阵地。其中,设计软件是数字建筑业务的龙头,身处产业链竞争的首发地位。毋庸置疑,国产建筑设计软件接下来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一、时代的拐点:设计国产化不可逆
在建筑产业,基础设计与应用软件被推上了时代高点。背后的原因可从两个维度来看。
1、来自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外部压力
近几年,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美国对于我国高科技领域的态度,给我国设计软件的引进和使用带来了巨大风险,打破外部依赖,保障安全可靠、自主可控核心技术成为必然方向。尤其2022年3月,欧特克宣布在俄罗斯暂停运营成为标志性事件,更加速了设计工具的国产化进程。
2、国内市场需求带来的内部动力
随着新基建、数字化转型等战略需求的提出,我国对国产软件层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伴随着不同于国外的本土化特点和场景,国产设计软件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和习惯,提供更加本土化、个性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大环境趋势确定后,市场接受国家政策
“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推进重点领域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成为《“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包括发展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4万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建设2个至3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社区等。这些都给了国产设计企业更多的机会。
根据《“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未来将进一步推进自主可控BIM软件研发,推进建筑、结构、设备管线、装修等一体化集成设计,提高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
站在市场上,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与风险。
比如,过去我国软件的开发有很多主要依赖于国外的开源代码和社区,而国外的开源基金会、项目和许可证多数由美国掌控,可能随时因为政治或商业原因而闭源或限制使用。
另外,由于开源许可协议有80多种,具体条款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冲突,如果不认真分析和甄别,很容易陷入许可协议条款冲突引发的知识产权风险。
当下,或许设计软件走向国产化的时代拐点已来临。
二、本土创新玩家:优势开始显现
市场中各家服务商的动作也很多,并出现了一些可圈可点的优势特征。
可感受到的是国产化企业服务应用能力在提升,虽然可能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但不太会到影响用户的选择。其次,敏捷研发与敏捷服务的本土化优势初步显现,以及中国企业性价比优势开始突出,一些企业也慢慢初步具备了国际化的能力。
建筑软件服务商——广联达,旗下的数维设计软件是其中典型的验证品。
谈及数维设计的特质,底层除了自主知识产权图形平台,在功能上更是把建筑、结构、机电、市政道路等所有设计数据在云端来管理,由一个协同设计平台来支撑,成为解决多专业协同的有效形式。在此之上,将设计模型承接,仅作部分修改,便可转化为算量、施工模型。这也意味着跨业务阶段的“数据割裂”问题将迎刃而解。
好的软件不是“编”出来的,而是在市场中“用”出来的。近一年也在市场中得到了验证。
中建三局——数维设计有4处明显优势
今年3月-5月,在某学生公寓工程总承包EPC项目中,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采用数维设计,完成了“设计算量+设计施工”的验证。他们总结后的效果是:数维设计在易学易用、协同方式、模块化提效以及出图成果表达等四个方面,较其他三维设计软件有明显优势。
拆解来看,所谓易学易用,这取决于数维的操作习惯贴近于CAD二维设计,使得他们可以做到更低的学习成本;协同方式强大的背后是在线云端协同功能做到了各专业的实时协同,解决了以往错漏碰缺等问题,避免了设计过程中因为提资滞后而导致的反复协调、返工工作的问题。
他们表示,提效工具基本贯穿在整个设计流程中,如模块功能,标准层功能,管线连接工具,一键标注等,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建模和出图深化。其中,出图标注方便智能,成为最直观的优势。
站在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BIM中心负责人的视角下,真正的BIM正向设计要跑通也成了可能。
他谈到,之前做过其他三维正向设计尝试,但是因族库标准资源不完善,未完全走通。如今,通过数维全专业协同设计应用,低成本培养了BIM中心团队正向设计能力,沉淀了数维正向设计资源及标准。
或许,数维设计将成为推动国内建筑业BIM正向设计的首选工具。
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传统路径走不通,一定要跳出来
有时候,玩家会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思维误区中。越是新的事物,一旦发现单点的性能不够,就越“吐槽”说不好用,但这也会错失新的机会点。尤其是传统的路径走不通,一定需要跳出来看看。
作为一家200余人的国营设计院,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主要从事玻璃、新型建材、陶瓷和水泥等建材生产线的设计、研究开发工作,并承担建筑设计、工程监理、环保工程和工程总承包等业务。
在他们过往的项目中,有两处难点。一是长期停留在BIM辅助设计的阶段,难以进阶到全专业协同正向设计;二是从BIM模型到BIM算量,传统工作流效果不佳,需要寻找更有效的路径。近期,在当地政府投资的某“老年病院项目”中,他们通过数维设计,落地了这两方面的应用。
在软件基础操作以及全专业协同设计层面,他们谈到,数维上手难度要比同类正向设计软件低很多;多数三维设计软件在机电方面基本无法实现出图,而数维和BIMSPACE机电,同时解决了机电出图的难题;碰撞检查的功能更易于异地汇报,对硬件的要求较低;协同平台也避免了之前跨平台操作的繁琐步骤。
在设计算量成本一体化层面,数维的设计模型直传GTJ/GQI,同时以标准化数据接口为媒介,打通设计数据及成本数据。设计院对于项目成本的控制力会得到提升。
同圆设计院——出图速度提升,客户问题响应及时
同圆设计集团成立于1956年,目前拥有2000余人,是一家以设计为核心的城乡建设综合性科技集团,也是全国十大民营工程设计企业。
相比于传统工作流,他们更关注数维产品能否真正提高设计师的出图效率。在某机场海关辅助用房实验办公楼项目中,同圆设计院进行了验证。
在建筑模型层面,数维的平面自动标注功能提效明显,如外三道尺寸线标注、门窗标注、门窗编号标注等,建筑平面图出图的速度有所提升。
比如在结构模型层面,数维的批量对齐、同步,建筑构件、拉伸等命令能够快速调整结构模型的准确度,包括通过使用一键处理功能,结构模板图一次成图效果即满足出图要求。
项目的造价师也谈到,在以往项目中,他们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理解设计图纸、设计意图。数维的设计模型直传GTJ/GQI,在初设概算阶段提高造价师建模的质量,避免传统翻模时出现的人为误差。他们利用本次初设模型,可以直接出具初设概算。
他们整体表示,尤其是项目过程中客户问题响应及时,也是国内企业的优势。
南海国际——出图效果基本满足国标
南海国际是一家拥有300余人的传统设计院。他们在学校、厂房两个项目中验证了软件的多专业设计出图与设计算量的功能。
在学校项目中,4人参与验证,共15天左右完成。全新的设计流程,即基于一体化建模标准,修正完善数维设计模型,通过GFC标准格式将数据传递至GTJ,赋能算量环节。其次,与传统流程相比,采用数维软件的设计成果,混凝土、模板量差小于0.1%,钢筋工程量误差小于在0.5%,达到设计要求。
在EPC模式下的厂房项目中,34位验证人员,历时3个月,完成了全专业施工图设计建模及出图任务,过程中控制预算,有效降低进行结构优化的楼栋土建造价,工程量均比概算有减少,且工程算量耗时阶段减少,排除了项目在施工图阶段的超概风险。
三、软件国产化趋势:生态繁荣才会共赢
基础软件国产化已经成为市场大趋势。 根据“2+8+N”的政策逻辑,信创产业或将分三步走:党政先行,首先在一些封闭市场进行应用,打磨产品和生态,培育骨干企业;其次在产品好用和生态相对成熟之后,进入重点行业市场,如轨交、电力等行业;之后将信创产品全面应用到大众市场,而这里的市场规模将会上升到产业级。
站在建筑产业视角,也同样适用。今后会逐次实现基础软硬件、应用软件和服务的国产化替代,完成数字化平台和生态体系的构建。
那么,建筑企业与软件国产化趋势的关系如何看待?
第一,还是意识问题。由于建筑业涉及多个领域和环节,需要高度的协同和专业,而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软件都是国外软件,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和不适应本土需求的问题。
第二,国产替代不可逆的趋势下,加之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倘若早早利用国产软件提升自身的管理效率、生产质量、市场竞争力等,小步快跑形成合力,将来会事半功倍。
第三,最终问题的本质依然是生态。就像国产CPU的发展一定需要与操作系统企业“深度绑定”,进行优势能力的互补合作,实现螺旋式提升。
在未来,只有生态繁荣,各个企业方能协同共赢。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