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至17日,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木偶艺术剧院、北京鼓楼西剧场联合出品,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深圳木偶艺术剧院制作并演出的木偶独角话剧《千里走单骑》,在深圳市南山区华夏艺术中心连演4场。作为第十五届“创意剧场——深圳本土戏剧扶持计划”的入围剧目,《千里走单骑》实现了传统木偶戏与现代话剧的惊艳融合,尽显话剧艺术的“古韵新风”。
《千里走单骑》以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千里走单骑”故事为蓝本,却不落窠臼地将叙事焦点聚于青年表演艺术家洪金雕20多年学艺、从艺、传艺的故事。剧目超越了普通个人“经历”这一主题而别出机杼,以“戏中戏”的呈现方式,通过关羽义薄云天“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事迹,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困境与个人成长,以及木偶艺人的师徒情谊。
创作思路上,基于木偶戏在本土的演绎题材多为国外引进剧目或国内经典民间故事,《千里走单骑》的创作者另辟蹊径,创新性地以当下民间艺人的传承之路为主线,用传统木偶戏讲述当代故事,让观众看到传统戏剧被看见、被尊重、被喜爱的背后,是无数民间艺术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深耕。
国内各地域的木偶戏多如繁星,风格各异。灵动轻巧的泉州布袋木偶、古朴典雅的潮州铁枝木偶、光影变幻的皮影戏等,都在各自领域“精耕细作”。《千里走单骑》在舞台呈现上不拘一格,聚木偶戏“百家”之长,将各地域木偶戏融聚一台。舞台上,洪金雕一人操作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皮影四类木偶,演绎出20多尊鲜活灵动的木偶形象。在洪金雕表演的“绝活”下,提线木偶可以捧杯饮酒、执笔写字,栩栩如生,彰显着传统木偶戏的魅力。伴随婉转独特的闽南唱腔、雕刻精致的傀儡道具,洪金雕仿佛一位时空的行者,穿梭于历史风云与个人经历之间。这既是本剧不同于其他独角戏的一大看点,开创了现代木偶剧演绎的新方式,更加深了剧目的地域特色与舞台美感,让观众领略到木偶百家的独特光华。
内容编排上,《千里走单骑》脱离了传统偶戏“平铺直叙”的解说方式,而将“请祖师爷的规矩、师徒相授的学艺过程、木偶的制作工艺、传统木偶的表现形式”都拆解成灵动的片段,细密编织于整个叙事脉络中,将抽象的传统知识具象化。观众仿若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一步步踏入木偶戏的奇幻世界,亲眼见证、体悟传统偶剧的魅力与底蕴。
表演形式上,《千里走单骑》突破传统偶剧之藩篱,打破了人偶对话的二人及以上演出的常规,而以现代话剧中的“独角戏”形式呈现,让木偶不再局限于偶剧本身,而在与其他剧目相结合方面进行有益尝试与探索。整场演出,洪金雕不仅承担了偶剧表演的角色,同时融入话剧表演元素。依托现代话剧的加持,传统木偶戏得以被更多观众所接纳、欣赏,为木偶戏的传承之路提供了多种答案,也进一步开拓了偶剧未来的传承之路。
如剧评人袁坚所言:“它(《千里走单骑》)既是关云长的‘千里’,同时也是主创的‘千里’”。为了更好地将多种偶剧与当代新剧融合,主创们深挖各地木偶剧美学、学习相关知识、研究表演原理,历经反复打磨与雕琢,最终才呈现了这部集传承与创新于一体的现代偶剧,跨越了传统艺术走向当代舞台的“千里”。
古调今韵,无独有“偶”。以“木偶戏”作内核,以“现代剧”为外显,《千里走单骑》匠心独运地将历史与现代的故事串联而生,创新性地开掘了传统偶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实现了古与今的“和鸣”与“共生”。作为一部纯粹的、由内而外表现非遗艺术的作品,《千里走单骑》让更多观众近距离领略非遗技艺的精妙,唤醒大家保护和敬畏传统艺术的意识,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传承人,为非遗古偶开拓新野。
(文/温秋圆)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