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洪流奔涌向前,人类对于生命、情感与科技的边界探索从未停歇。1月14日、15日,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联合出品,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深圳二十四小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获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的实验戏剧《寂静的彼岸》,在南山区文化馆连演两场。作为第十五届“创意剧场——深圳本土戏剧扶持计划”的入围剧目,该剧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历经60年奔跑,老林来到自己平凡一生的终点。在儿女的劝说下,老林完成了侵入式神经元采集手术,拥有自己意识的盒中数字人MS2087N由此诞生。这一设定,不仅是对科技伦理的深刻探讨,更是对人类生命延续方式的哲学反思。老林去世后,数字人MS2087N代替他与家人继续生活,这种看似完美的生命延续方式,却悄然改变了家庭的情感结构,揭示了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情感的疏离与身份的迷失。
剧中,老林的孙子林小霖的生活完全被智能包裹,他工作所在的人造肉工厂突发异常,调查中逐渐发现事故与自身紧密相连。这一情节设计,不仅反映了科技对个体生活的全面渗透,更预示了未来社会中,人类与机器、智能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60年后的科技世界,人类将何去何从?这是《寂静的彼岸》抛给观众的一个问号。
该剧深入探讨了科技发展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数字化对家庭情感和个体认同的深刻影响。它让我们思考,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类如何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持情感的温度与身份的认同?这些问题,不仅是老林一家的困惑,更是所有人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艺术表现上,《寂静的彼岸》以其独特的实验戏剧形式,呈现出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通过对先进科技的舞台运用,该剧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观剧体验。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在思考着科技、生命与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创作思路方面,该剧在实验戏剧工作坊的创作模式下,由导演和演员们共同编写,创编和演出团队均来自深圳,属深圳本土原创。作为一部实验戏剧,《寂静的彼岸》在创排过程中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为指导思想,探讨了科技发展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同时持续探索戏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与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气质高度契合。
《寂静的彼岸》在多媒体、科技装置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运用上,也展现了实验戏剧的创新精神。该剧采用风格化媒体光影互动的舞美形式,素描般地描绘未来幻景,从中窥探可能的未来世界规训。投影、音效等技术的巧妙交织,则为观众营造了沉浸式的观剧体验。此外,极简风格下的丰富想象力,使得每个场景都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和思考深度,在戏剧艺术与科技融合方面作了全新尝试,探索了戏剧舞台表达新路径。
黑色幽默与轻喜剧风格的运用,是该剧的另一艺术特色。全剧在轻松氛围中传达透彻主题,使得深刻的社会议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以呈现。这种风格的选择,不仅增强了戏剧的观赏性,也使得观众在笑声中思考,更容易接受并产生共鸣。
难能可贵的是,《寂静的彼岸》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科技、生命与情感的探讨上,而是进一步引出了对科技伦理的思考。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确保科技的进步不会损害人类的根本利益?如何确保科技的发展能够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相融合?这些问题不仅是该剧所关注的焦点,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引发观众无限思考。
关于该剧,导演这样描述对未来的感觉:“彼岸一片寂静,我的心中却惴惴不安”。《寂静的彼岸》的社会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对情感的珍视,以及对科技伦理的深刻思索,是至关重要的。
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王维斌表示,该剧创作中有很好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手段,有效赋能了舞台呈现,并与剧目主题诠释深度契合,浑然一体。同时,引导观众对人与科技、人与未来等多向度命题产生思考,在秉持深圳戏剧科幻创新的创作方向上,迈出坚实一步。
(文/温秋圆)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