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转型与创新,我们真的做对了吗?
当前,关于组织创新和组织转型的诸多新案例和新概念甚嚣尘上,看似百花齐放,但事实上,大量喧嚣都是“大词创新”,文案跑在了内容的前面。在这个方向上,太多企业已经逐渐迷失了方向。大家有必要回归本质,思考一下组织创新与转型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要组织转型?
组织转型无疑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也并不是一场必胜的出征,那么,为什么企业还痴迷于此呢?
其根本原因在于,大企业病让老板们不安。
所谓大企业病,就是企业长大以后的官僚化,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内卷”。
这些官僚的形态可以描述为四类——部门墙、隔热层、流程桶、真空罩。这些现象,真正在企业呆过一段时间的人应该都有感觉。
部门墙——横向协调困难,调不动资源。每个部门只做一亩三分地的事,多走半步也不愿意,自己的事情又越做越少,部门之间出现了一堵堵厚厚的墙;
隔热层——纵向沟通阻滞,说不清授权。上级要么迷恋权力,要么不敢授权,由于上下级权力分配没有说清楚,市场的信息上不去,上级的决策下不来,老板被“困死”在办公室里。
流程桶——流程环节无限复杂,一个节点停滞,整个链条停滞。越有流程效率越低,流程里的每个节点变成了更大的官僚。
真空罩——虽然分解了KPI,但这些KPI与公司战略没有多大关系,反而变成了每个人保护自己的真空罩,一句“我已经完成了我的工作”就万事大吉。
所有这些官僚主义,都让企业内员工的创造力和各类资源被封死,无法创造价值。这些内卷,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但老板们一定是最痛的。原来,他们可以对此视而不见,但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双杀效应”却让他们不得不将组织转型提上日程。所谓“管理双杀效应”, 即人效的下降会降低财效,财效反过来又拉低人效,双向拖低,导致企业轰然倒下。互联网属性的企业里,人效对于财效的影响是4倍以上的关系,即人效提升或降低一个单位,财效提升或降低4个以上的单位。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的不确定性,无处不在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也加速了他们的组织转型决策,没有组织韧性的企业,迟早在不确定性中倒下。
组织转型,路在何方?
种种动因之下,企业开始走向组织创新或组织转型。他们最初的想法都很朴素——拆掉金字塔组织,让每个组织模块,甚至每个个体都能够充满动力,让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于是,平台化、扁平化、无边界组织、去中心化、去权威化、自组织、小团队作战……等口号铺天盖地,企业也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组织创新实践。
最初,每个实践案例的出现都让人眼前一亮,以为是发现了新物种。其实,这种状态肯定是不对的,如果看完了100个样本,在大家的眼中还是100个,只能说明没有看懂呀,因为没有找到共同的“模式”!后来看得越多,就越看出了门道,发现了一些问题。当前关于组织创新和组织转型的概念和实践基本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碎片化的局部实践。这些实践虽然并没有打通体系,但至少在尝试跳出传统的组织模式,进行局部创新。这里面有成功,有失败,但敢于尝试的企业都值得尊重。
另一类则是“大词创新”。即企业对于组织敏捷的倡导,加上了一些基础管理工具,包装了一些大词,催动的伪潮流。这是典型的文案跑在实践前面,我是非常不认同的。
更让人忧虑的是,很多“假动作”最开始都属于前一类有意义的尝试,但在试错失败之后却没有及时纠正,还埋着头继续往下走,为了支撑这种错误的逻辑而生造出了“大词”。其实,这就是现在概念满天飞的一个原因。
从诸多样本的错误中,总结了几个判定组织创新真伪的定律,称其为“穆胜组织创新三定律”:
定律1——不应把企业“原子化”,应该在激活系统的前提下激活个体。只要穿透系统直接谈个体激励的,就都是伪命题。
定律2——不应进行串联,而应进行并联,共同面对用户。只要以交易形式进行“内部市场化”的,就都是乌托邦。
定律3——情怀不能替代制度设计,凡是需要用情怀来弥补BUG的制度,都是无效制度。好的制度应该可以让最“坏”的人变“好”。
基于这三个定律,也可以推演出真正的创新组织模式的几个特征:
灵活聚散——根据市场需求,由合适的员工迅速组合成为最适配的团队。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新的组织模式一定是柔性的,部门、团队、岗位的边界一定是模糊的。
并联劣后——灵活聚散而成的团队一定是紧密连接、动机一致、不留余力的,这里就必须有劣后条款的设置来绑定大家的利益,说俗点,就像大家一起做生意一样,公司不好,几个股东也都不会好。
用户付薪——员工的收益来自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中间没有损耗。换句话说,不是公司用预算给员工付钱,而是员工自己从市场上挣钱。
这样的组织模式,就是大家所称的平台型组织(platform-based organization),这类组织基于一个强大的平台,可以裂变出若干的经营单元或项目,最大程度复用(平台的)资源,最大程度灵活作战。我们相当确信,组织转型应该沿着上面的方向前进。
组织转型成熟度模型
如果没有厘清上述的原理,企业的组织转型或创新不可能走向正途,而这个领域恰恰又是最经不起折腾的地方,企业必然还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穆胜事务所的理念是,让一个企业从金字塔组织变成平台型组织,关键要解决员工的“责、权、利、能”这四大要素,并合并为三大变革:
其一,重塑组织结构,也就是重新定义“责”和“权”。这将改变指挥条线,让小业务团队甚至个体开始以用户为中心,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让前台调动中台再调动后台。
其二,重塑激励机制,也就是重新定义“利”。这将改变指挥条线上每个节点的利益分配方式,让人人都为自己打工。
其三,重塑人才供应链,也就是重新塑造“能”。平台型组织对于个体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因此,转型平台型组织的企业无一例外都会发现自己的人才缺口,于是要求我们帮助他们打造出高效率和超稳定的人才供应链。
这三个方面中,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最为重要,因此,抛出一个判断平台型组织是否建设成熟的标准——“平台型组织成熟度模型”,从这两个维度的状态来判断企业是否走向了平台型组织。两个维度分别用OS值和IM值来刻画,而在每个维度下面,又分解出了7个子维度,并进行了定义和分级。7个子维度各有分级,对应不同的得分,而总分值会对应到企业的“平台型组织成熟度”。
图1:平台型组织的组织结构成熟度模型
资料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图2:平台型组织的激励机制成熟度模型
无论在子维度层面还是企业的整体层面,都将企业的平台型组织成熟度分为四级:一级是金字塔组织;二级是灵活的金字塔组织;三级是半平台型组织;四级是全平台型组织。
中国企业的组织转型现状
我们采集了642家国内企业的高质量样本,基于上述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是:从组织结构成熟度(OS值)和激励机制成熟度(IM值)来看,有将半数左右的样本企业仍然处在1级,即处于金字塔组织的组织结构下。尽管平台型组织开始萌芽,但大量企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数据显示,以人力和财务双BP(Business Partner,业务伙伴)组成的“组织中台”的成熟度对于组织结构成熟度(OS值)和激励机制成熟度(IM值)都有明显正面影响,是打造平台型组织的关键。这个组织模块是平台型组织里最明显的一个“变数”(与传统组织模式不同之处),其负责把后台的一刀切政策变成落地方案配置给前台。而在当前,大量企业的组织中台都处于缺位状态,仅有的实践也处于初级状态。
对于决定走向平台型组织的企业,有两种选择:一是高举高打,即整体规划平台型组织,再拉动组织中台建设;二是重点突破,即从财务人力双BP建设的角度出发,做两个职能条线的三支柱变革,推动平台型组织建设。前者需要企业家层面的格局与决心,后者需要人力和财务专业人士的上进心。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