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灿 葛建纲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浙江作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引领,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乡村经济的繁荣,更关系到乡村社会的和谐、乡村生态的宜居以及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文将从乡村文化振兴的视角,深入剖析浙江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与经验启示。
一、浙江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浙江的绿色发展实践始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成为指导浙江乡村发展的核心理念。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到《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浙江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浙江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乡村旅游业等绿色产业。通过培育特色农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比如安吉县余村依托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起了以休闲旅游为主的绿色产业,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
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浙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大力推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举措,有效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同时,浙江还注重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了一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就举个小例子,桐庐县通过设立古风民俗带、生态养生带等特色产业带,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在绿色发展实践中,尤其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举办乡村文化活动、培养乡村文化人才等方式,弘扬了乡村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同时,浙江还注重将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例如,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通过举办“良渚文化周”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了良渚文化的独特魅力。浙江还注重治理模式的创新。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方式,构建了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格局。政府主要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市场则通过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社会则通过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方式参与乡村治理。这种多元共治的格局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浙江绿色发展的经验启示
人们都说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浙江绿色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才能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绿色发展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发挥区域特色优势,还能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
产业融合是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浙江通过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这种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还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是乡村的底色和根本。浙江在绿色发展实践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保护作为乡村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有效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质量。这种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不仅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还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样,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和根基。浙江在绿色发展实践中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举办乡村文化活动等方式弘扬了乡村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这种文化传承的发展模式不仅增强了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浙江绿色发展的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明确发展目标、路径和措施,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绿色发展激励机制等,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强法治建设,严格执法监管,确保绿色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培育是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要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推动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鼓励农民群众购买绿色产品,使用绿色技术,形成绿色消费的新风尚。
最后,治理创新是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浙江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种治理创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水平,还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深化浙江绿色发展实践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浙江在绿色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地区仍面临资金短缺和技术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技术创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乡村绿色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绿色发展。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升乡村绿色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制约了乡村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那么我们可以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教育培训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同时,加强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乡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面对这项问题,应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确保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共同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的合力。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如何保持和弘扬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在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新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通过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举办乡村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浙江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的绿色发展实践,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守护绿水青山、弘扬乡村文化精髓以及创新治理模式等举措,浙江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然而,面对资金与技术瓶颈、人才流失与短缺、利益协调与平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压力等挑战,浙江仍需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和优化发展路径和策略。
四、结语
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浙江的乡村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浙江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通过持续深化绿色发展实践,浙江将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同时,浙江的经验和做法也将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共同推动中国乡村的全面振兴和绿色发展。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要为全国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多的浙江智慧和浙江力量。
(作者:王国灿系中国法学会会会员、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葛建纲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基地研究员,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馆长)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