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徽墨制作技艺现状,明确徽墨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入探索徽墨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前景,2024年7月8日-9日,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拾遗HM”中华文化传承团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围绕徽墨历史文化价值,深入探索徽墨传承现状与发展前景展开一系列实地调研与探索。通过实地考察、采访、体验等形式,充分挖掘徽墨文化传承的经验,感悟文化背后匠心独运的魅力。
图为团队与墨厂师傅合影。拾遗HM队 谭奕昀 摄
千年沉淀:探寻徽墨制作工艺
清晨,阳光透过古老的窗棂,洒在墨厂错落有致的制墨车间,一场探寻中华文化瑰宝的旅程悄然开启。在墨厂负责人的引领下,实践团队步入了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土地。沿着曲折蜿蜒的走廊前行,实践团队的成员们逐一见证了从炼烟的炽热、制墨的细腻、晾墨的静谧,直至描金工艺的璀璨夺目和成品展示的辉煌成就。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匠人们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那份坚定不移的执着与坚守。
而此次实践活动的重头戏,莫过于亲身体验那被誉为徽墨制作点睛之笔的描金工艺。在描金师傅的指导下,实践团队的队员们手捧画笔,心怀敬畏与热爱,轻轻蘸取那闪耀着金色光泽的颜料。他们小心翼翼地在墨锭上勾勒,每一笔都凝聚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的渴望。
图为揉搓墨条。拾遗HM队 谭奕昀 摄
图为机点油烟。拾遗HM队 谭奕昀 摄
图为描金体验。拾遗HM队 谭奕昀 摄
图为描金的师傅。拾遗HM队 谭奕昀 摄
发展困境:对话墨厂领航人
实践团队深入探索了徽墨制作的奥秘,揭示了这一古老技艺背后精湛的人工匠心与繁复工序——从炼烟到最终包装的十五余道精细环节,每一道都深深烙印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据墨厂负责人讲解,徽墨的精髓在于匠人手感与世代累积经验的微妙融合,数字化机器的引入非但不能助益,反而可能提升次品率,这也凸显了人工传承对于徽墨艺术不可或缺的价值。
自古以来,徽墨的传统制作技艺便是通过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得以延续,其高度的保密性与个性化教学确保了技艺的纯正与深度。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老一辈徽墨师傅渐次减少,年轻学徒难觅。据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尽管黄山市仍保有25家徽墨生产企业与手工作坊,但新鲜血液的匮乏使得徽墨技艺的传承之路显得尤为艰难,后继无人的问题日益严峻。
加之,环境变化与资源枯竭,徽墨制作所需的原材料变得愈发稀缺,这不仅推高了生产成本,也加大了制作难度,优质徽墨的稀缺性直接导致其市场价格攀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数字化的冲击下,传统书写方式逐渐边缘化,高品质徽墨与徽砚的受众群体急剧缩小,市场需求显著萎缩。同时,市场上也充斥着品质参差不齐的产品,行业标准亟待规范与提升。
图为访谈墨厂负责人。拾遗HM队 谭奕昀 摄
图为工匠精神。拾遗HM队 谭奕昀 摄
创新方式:开拓徽墨传承新路径
尽管当前社会环境对徽墨这一传统技艺的发展构成了一定挑战,但通过深入访谈老胡开文墨厂的工作人员,我们欣喜地发现,徽墨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新精神,积极应对并寻求突破。
该厂不仅致力于在传统精髓中巧妙融入现代元素,创造出既古典又时尚的作品,成功搭建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极大地拓宽了受众基础。同时,老胡开文墨厂还积极举办各类研学活动,其中与北京西中街学校建立的长期研学合作关系尤为亮眼,这一举措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徽墨文化的宝贵机会,还通过他们的参与和体验,为徽墨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此外,墨厂始终秉持开放态度,诚邀所有对徽墨文化怀有热忱的各界人士前来研学,促进徽墨文化的广泛传播,为徽墨的研发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老胡开文墨厂紧跟时代步伐,巧妙地将徽墨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创了一种文旅融合的新型宣传模式。这种创新不仅让游客在旅途中亲身体验到徽墨的魅力,还进一步提升了徽墨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出口销售徽墨,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目光与喜爱。
展望未来,携手弘扬徽墨文化
在安徽黄山歙县老胡开文墨场,“拾遗HM”中华文化传承团有幸亲眼目睹了徽墨制作的精湛技艺,每一道制作工序都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他们对原材料的严苛筛选,对工艺细节的精益求精,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徽墨历经千年风霜而依旧熠熠生辉、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我们期待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能为徽墨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贡献力量,携手各界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进,共同守护与弘扬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徽墨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通讯员:谭奕昀)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