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扬州都是文人笔下的“网红”城市。不论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还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抑或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文人不吝笔墨的赞美,不仅体现了扬州的美丽与影响力,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古朴厚重。6月27日,习酒·品酒师活动走进扬州,开展一场充满君子韵味、令人难忘的“陶醉”之旅。
扬州与习酒,有着共同的历史印记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扬州拥有2500多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彼时,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吴国,因为水系密布,往来出行多依靠水路,这在无形之中发达了扬州的造船业。然而,由于长江与淮河并不相通,吴国便从邗地开挖运河,形成贯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邗沟开挖同时,其附近也筑起了一座邗城,便是如今扬州城的前身。
与扬州城的历史相似,习酒诞生地位于黔北,山峦层叠、温热潮湿的特点让这片高原腹地成了风水宝地。自古黔地无盐,河为通道。当年,二郎滩渡口繁华盛丽,川盐入黔,万商云集。世代居住于此的大山之子们运完盐袋,便会招呼工友到当地最知名的“殷氏酒坊”打酒喝,黔地的酒文化也应运而生。
活动精心打造的“君品庭院”与扬州的江南水乡风貌相契合,为消费者带来轻松、愉悦的沉浸式体验。为让嘉宾深入了解习酒的酿造工艺,活动准备了精美的调酒器具,让嘉宾们亲手调配不同比例的酒样。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现场还邀请到国家一级演员、扬州弹词优秀青年演员康康老师带来一场具有扬州特色的弹词表演,悠悠的唱腔让现场嘉宾感受到江南曲艺之美。
大运河与习酒,有着共同的精神底色
兴盛于汉、鼎盛于唐,历史上的扬州甚是繁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开通了南北大运河,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也得以繁荣,成为了真正的“大唐不夜城”,时人称赞为“扬一益二”。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是全球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是先人毅力、智慧与科技的集大成之作,彰显着先祖们不屈服于困难的奋斗精神,接受挑战并能战胜挑战的创造精神。
这种精神在习酒先辈身上同样能找到。活动现场,习酒文化传播员为大家讲述了习酒“20元建厂”的奋斗故事。1962年,习酒历史上史称“三人起家”的曾前德、肖明清、蔡世昌三位创始人,带着20元“启动资金”受命重建酒厂。三人奉行一个原则:能自己动手解决的就自己干,房屋破旧就动手修补,没有设备就自己制作,没有技术就四处拜师学手艺。
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当时还是一家小作坊的习酒实现了关键性的重建。经过十年奋斗,终于在1976年试制出酱香型大曲酒。习酒人以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荒原上重建酒厂,在贫乏中创造奇迹。
君子之道,大爱行远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习酒人在困苦之时,树立起自己的信仰。在赤水河畔用激情和智慧,秉持自强不息的精神,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现场的每一位宾客都惊喜地收到了一封充满温情的习酒家书。这封家书并非机器打印,而是出自习酒员工之手,一笔一画都承载着他们的真挚情感。家书的内容平实而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对消费者深厚的感激之情和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嘉宾都感受到习酒的人文关怀与品牌温度。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习酒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如坚持了18年的“习酒·我的大学”公益助学项目,与关注老年群体养老问题的“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项目。
这些公益项目,正是习酒君品文化中“知敬畏、懂感恩、 行谦让、怀怜悯”外化于行的生动实践。习酒在发展中不忘初心,持续在履行社会责任的道路上前进,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石,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