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K科学教师种子计划” 启动仪式
月前由中科启元和中国科学院幼儿园共同主办,北京幼儿科普协会协办的SEK2020第二届中国儿童科学教育高峰论坛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顺利召开,吹响了“让科学教育燃起来”的号角。一大批科技界、教育界、企业界的专家人士齐聚此次思想盛宴,参与跨界高峰对话,传递儿童科学教育前沿理念与实现方式,助力中国儿童科学教育开拓更广的发展之路。
本次论坛聚焦多个儿童科学教育相关领域,通过领袖观点高度碰撞、教师经验深度共享、创业者思维强度激发,让不同的思想和声音在“碰撞”、“共享”、“激发”中“燃”起新的火焰,为中国儿童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养成指明新的方向。
同时,论坛还隆重推出了“SEK 科学教师种子计划”,旨在充分利用SEK搭建的科学教育平台,中国科学院科学资源、各地高校资源和中国科学院幼儿园近70年的儿童科学教育成果,在未来五年集聚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50位学前教师进行专项培养,带领教师解决科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儿童科学教育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敏谊在论坛上发表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敏谊基于自身多年从业经验与海外交流经历,同与会嘉宾分享了基于对国际视野与本土探索的比较,如何进一步推动博物馆科学教育资源与学前教育协同创新的一些观点。会后我们有幸采访到李教授,就中国的儿童科学教育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当言及目前中外儿童科学教育领域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时,李教授非常谦虚地表示自己的观察“有限”,她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国外的科学教育起点相较于国内更早,一般从0-3岁就已经开始;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国外的场馆服务,不仅仅设有专门的儿童学习空间或者儿童教育项目,同时学校与场馆的沟通合作更为通畅,给儿童科学教育带来更多便利;
在国外的许多科技场馆,针对普惠性教育服务,有更多惠及弱势家庭的免费或者折扣政策;
国内需要更多针对低幼儿童的优质科学读物,进一步丰富滋养儿童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沃土;
期望看到国内教育创新推动能够越过学校或者各类机构的围墙,能够有更多的创意迸发,更多的跨界合作。
当被进一步问到有没有针对性的建议时,李教授打开了话匣,她提出了非常有趣的“1+X玩法”。即以资源丰富的头部城市、机构、NGO等共同研发优质的儿童科学教育资源包,为大量科技场馆、幼儿园等提供解决方案,并不断更新迭代作为“1”;而所谓“X”是鼓励地方创新,要把科学教育与自然教育、生活教育等结合,重视本地资源的研发,并使用大数据技术把“研发者+使用者”合二为一,加快产品的更新迭代。
随后,李教授以发言中提到的美国湾区儿童博物馆大篷车的案例,指出了中国在儿童科学教育资源整合方面能够进行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例如中国有充足的科技人才,早在2013年,我国的研发人员数量就超过了美国,并常年稳居世界第一。他们不仅仅是国之栋梁,也可能已为人父母。这些家长资源完全可以成为幼儿园以及场馆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研发的咨询专家。但是,李教授还指出虽然我们有大量的科技人才,但中国低龄科学教育在专业人才方面的软件和基础建设方面的硬件,都很欠缺。对于当下中小幼正在兴起的STEM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更多教育创新公司已经进场,那其中是否可以推动更多的著名科学家直接参与进来,提供更专业的咨询,产出更可靠的产品。
SEK2020第二届中国儿童科学教育高峰论坛现场
诚然国内儿童科学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我们看到大家都在为之努力,在国家刚出台的《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中,提出要“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等政策取向,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一条探索路径;此外包括北师大在内,全国已经有超过30所高校开设了科学教育专业,这些都是振奋人心的现象。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