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乡村旅游公路篇
2023年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在乡村旅游公路上寻找“诗与远方”(备选标题)
编者按:
交通运输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交通状况的好坏和交通技术的进步都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选择,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交通运输业产生着深远影响。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国铁集团等六部门共同发布了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佳示范案例”、36个“典型示范案例”,旨在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美好的交通运输服务和高品质旅游生活。
正文:
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地域辽阔,横跨数千公里。以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情。而幅员辽阔,同时也意味着,在古代出远门就要翻山越岭、渡江跨河。如今,山河之美不变,但交通出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和不变之间,行和旅,也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近年来,我国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等领域涌现出许多交旅融合的成功实践。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国铁集团等六部门共同发布了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佳示范案例”和36个“典型示范案例”,涵盖旅游公路、水运、铁路、航空、邮政以及交通文化旅游产品等领域。《2023年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集》将集中展示近年来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实践中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模式、好做法,发挥典型引路、启发借鉴的作用。
乡村旅游公路,指农村公路中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文化振兴、农民富裕等为目标规划建设的产业路、旅游路。本次遴选出的乡村旅游公路示范案例共7个,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乡村旅游公路的“诗与远方”吧!
溧阳1号公路
“十佳示范案例”
水乡遇上山岭,这便是江苏溧阳。想要领略这座江南小城的旖旎风光,溧阳1号公路是不二之选。
溧阳1号公路是溧阳全域旅游的全新载体,以精心设计的多重环线和联通线将溧阳各处城乡联通起来,覆盖溧阳全县域。溧阳1号公路大多是对农村老公路进行改造、提升,全部建成7米以上的沥青路面,沿线还规划布局了一批精品酒店、民居民宿、驿站、观景台、房车营地等休闲节点400多家,将“小农路”做成“大文章”,以路引景,为景串线,深入挖掘沿线文化资源,自然文化景观丰富,道路建设配套充分,让游客“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旅游风情道。1号公路不仅是一条公路,是溧阳旅游业的“颜值担当”,更带动沿线近10万农民增收致富,“激活”了溧阳市乡村的“旅游细胞”,从农家乐到乡村游,从全域旅游到乡村振兴,让乡村呈现出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真意。
二、环神仙居旅游公路
36个“典型示范案例”
浙江省台州市的环神仙居旅游公路全长39.4公里,穿越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途经20个行政村,串联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神仙居、4A级景区神仙氧吧小镇、景星岩、公盂岩、永安溪、皤滩古镇等9个风景名胜区。沿线旅游车辆日均达8000余辆,游客达2万余人。2021年被中国公路学会评为“全国美丽乡村路”,2022年被评为“全国交旅融合创新项目”,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唯一。2022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十大最美农村路”。被CCTV-17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报道1次,2次在全国的交流大会上做主题报告。2023年2月9日,仙居登上《人民日报》头版。
三、重庆市梁平区“渔米路”
在“鱼米之乡”梁平,有一条“渔米路”,它串联起十万亩优质稻田和万亩生态渔园,是一条可以深入鱼米之乡,感受乡村风光的旅游大道。
重庆市梁平区“渔米路”起于梁平区安胜镇金平村,止于该区礼让镇川西村,全长21.15公里,2020年6月建成通车,途经安胜、仁贤、礼让3个街镇,与G243线、S510线相连,与G5515张南高速相通,是渝东平原的产业纽带和风景画廊。渔米路不仅连接了渝东平原的十万亩优质稻田和万亩生态渔园,使两地车程由一小时缩短至二十分钟,还串联起了5000亩杨梅蓝莓、3000亩花生、1200亩梨园、800亩葡萄园、600亩草莓、土鸭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为农产品进入梁平工业园区深加工及对外运输提供了快速通道。
截至2022年底,“渔米路”沿线乡村旅游带共计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渔米路”共新增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23家,新增民宿等生态旅游主体100余家,沿线第二三产业生产值分别较“渔米路”建成前提高32%和86%,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万元。
四、武陵源插园旅游公路
阡陌交通,绘出“诗与远方”。湖南省张家界市的武陵源插园旅游公路全长13.9公里,是武陵源核心景区梓木岗与森林公园门票站连接线,于2017年开始提质改造,总投资约1.2亿元,沿线增设了驿站、观景台、文化墙、自行车道、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公共设施,建立了完备的管理体制机制、议事机构、道路养护措施。武陵源插园旅游公路沿线80%以上居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实现周边民宿、茶叶等乡村旅游产业年产值近9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民宿产业集群年接待游客逾20万人次,是武陵源区一张靓丽名片,获评2022年度湖南省十大“最美农村路”,入选交通运输部2022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拟推荐名单。
“乡村旅游1号公路”侗乡游环线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山怒水险、江河富集的广袤山区,18个民族世居于此,如繁星一般散落在连绵的山地之中,保留下多元丰富的民族文化。
乡村旅游1号公路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从江县、黎平县,全长135公里。环线共涉及12个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该旅游环线是串联黎平县、从江县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关键旅游线路,均为四级公路及以上技术标准。精品旅游环线秉持道路就是风景线的理念,以道路为纽带,因景设线、为景建路,将路、山、林、景、情融为一体,路景融合、一站一景,自然风光秀丽、环境优美宜人,沿途有效的把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农业产业、美食和网红打卡地串珠成链,是集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为一体的共同富裕路。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2018至2022年接待旅游人数819.3万人,实现综合旅游收入686264.8万元。与中国国家地理达成长期合作,充分挖掘环线文化内涵,打造成为乡村旅游1号公路—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这一国家级的文旅品牌。
六、栾川陶湾镇伊源大道
栾川之美,美在山岭,也美在乡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栾川县陶湾镇伊源大道,正是一条串联起自然风景与乡村风光的乡村旅游公路。
陶湾镇伊源大道位于陶湾镇南沟,贯通陶湾镇协心村、红庙村、唐家庄村、西沟村4个行政村。该道路于2020年12月开始实施,建设标准为三级公路标准,全长6.15公里,路面宽7.5米,于2021年5月建成通车。在道路两侧栽植各类行道景观树种2000余棵,花卉苗木2万余株。2021年4月被洛阳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命名为首批洛阳市十大最美乡村旅游路。2022年3月被交通运输部评为2021年度“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
七、东光至塔子沟“美丽农村路”
东光至塔子沟线路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在2021年积极打造的一条“美丽农村路”,是通往东北抗联红色教育基地的主要线路,技术等级四级,行政等级乡道。该段公路于2019改造,全段公路路面宽度6米,标志、标线齐全。全段种植了绿化树,沿线实施东北抗联主题画、花坛、挡墙种植爬山虎等,全段路况主题鲜明,景色美丽,检查情况良好。公路建设紧抓交旅融合试点机遇,坚持以路串景、依路造景,以东北抗联展馆、抗日游击根据地对外通道建设为骨架,不断完善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特色交旅景观带。
附:2023年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佳示范案例”及36个“典型示范案例”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