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力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是实现强县富民,确保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准确把握乡村产业的构成和成长路径,深刻理解发展和演进逻辑,分析当前存在的关键症结,瞄准转型方向和趋势,加快乡村产业体系构建,提升发展质量。而浙江省具备了相应的基础、条件,并且也有责任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通过创新实践做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示范区。
浙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萌发地,还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源地,更是我国唯一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浙江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目标在于根据问题、趋势、目标的指导要求,探索浙江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典型模式,注重实践创新,积极拓展新时代浙江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途径,从而使浙江省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实践的好样板,为我国乡村振兴积累浙江经验、提供浙江方案,意义深远。
一、浙江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实践模式
浙江省内拥有多种类型的农村,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因地制宜”,全面考虑区域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及产业形态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对浙江省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发现,浙江应重点突出资源、环境等条件的优势,注重由城郊、平原、海岛、山区四个方面大力创建浙江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实践模式,这次我的演讲重点介绍城郊与平原地区的乡村全面振兴模式。
首先是城郊乡村全面振兴模式,处于城郊地区的乡村通常由于和城市存在紧密联系,因此在城市的影响下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快城郊地区乡村振兴是浙江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创新实践示范点。其核心内涵在于重视城乡的协同性与关联性,注重全面部署、统一规划、协调推进,强调城市必须具备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推进城乡的协同发展。在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市场必须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促进城市与乡村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易,从而使城乡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实现均衡化、高水平发展的目标,进而使城郊地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城郊地区乡村振兴模式所具备的突出特征为城市与乡村持续融合。因此应当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指导,目标在于实现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对城市和乡村的协同发展进行全面考虑,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文明及环境保护等工作的布局,为城乡协同发展营造生产、生活及生态的空间。
注重培养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依托城市在人力资源方面所具备的突出优势,可以将乡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首位,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以此强化乡村对城市人才的吸引力,鼓励城市人才投身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实践中。
示范引领,借助地理位置、城市资源的优势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城市郊区的乡村具备成为推进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先行区、样板区与示范区的条件,因此应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与创新实践典型的作用,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提供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与方案。
例如:浙江省杭州市的萧山区,辖区和杭州主城区仅隔一江。萧山区综合实力居于省内各区(市、县)前列,因此,萧山区也成为了浙江经济发展的样板区。萧山区将城乡融合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对乡村振兴目标定位、标准体系、资源投入及工作效率进行了明确规划,坚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体目标,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使城市郊区的乡村农业实现产业化、优质、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注重将城市人才作为乡村全面振兴创新实践的强大支撑。增强人才培养与引进能力,大力建设乡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健全新职业农民培养制度。针对乡村进行全面治理,遵守“法治、德治、自治”的三治融合要求,构建起协同建设、共享善治的新局面。持续深化美丽乡村示范建设,重视美丽乡村战略的落实,将“城市栖息地,杭州南花园”作为引导,大力建设新时代美丽萧山。
其次是平原乡村全面振兴模式,浙江省平原面积达到了23.2%,其所具备的突出特点是地势平坦、交通发达、人品聚居、易于开发等。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优先地位,并且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具备了先天性的优势。所以,加快平原地区乡村振兴成为浙江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其核心内涵在于通过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的平原地区可以依托地型开阔、市场广阔、资源丰富等优势,基于新形势为背景,拓展适合平原地区协调发展、产业提质、乡村升级的创新型道路,从而确保平原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平原乡村振兴模式所具备的特点为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强化农业农村的创新能力、竞争实力,提高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率,注重转换农业的新旧动能,强高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创建利于农业快速发展的空间,不断延长农业的产业链,确保农业实现接“二”连“三”。
重视实施“双创”战略,也就是全面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构建完善的创业与就业体系,重视搭建“双创”平台,以此吸引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到乡村进行创新、创业,强化人才培养与吸引能力,制定激励城市实用型专业人才投身平原地区乡村振兴创新实践的政策。
注重先行先试,全面掌握乡村全面振兴的内涵要求,敢于进行探索、改革与创新,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实践,大力推进“三农”改革发展,为产业的快速发展夯实基础,不断强化“强农、惠家、富农”政策的扶持力度,注重积累可分享、复制与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又例如: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其处于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海宁地区的地势较为平坦,其也成为了长三角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县市。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后,海宁积累了大量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经验,海宁农业农村的转型发展居于嘉兴市、浙江省乃至全国前列。海宁借助地理优势,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与休闲农业,对乡愁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索,努力创建乡愁产业发展示范县。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鼓励“先行先试、创新实践”,不断健全城乡公共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形成强大合力。重视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海宁的“三农”改革发展目前已经立于历史新起点上。海宁已经具备了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创新实践的基础。
二、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几点建议与启示
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有效强化“三农”高质量发展组织保障能力,注重全面打破制约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资源要素瓶颈、制度政策束缚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三农情怀、三农实践和三农思想。
浙江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最大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其中,坚持质量兴农是重中之重。比如,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等;实施产业兴农行动,推行标准化作业,打造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牌、一县一产业的发展新格局。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不断提高乡村的自制能力,从而形成治理有效、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乡村建设是一篇大文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赋予了乡村建设特别重要的意义。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