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积极还是消极?
人工智能是近几年科技快速发展的产物,但是其对人们的工作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本文深入探讨了各区域、各技术层次的人力资源在智能物质资本投入的影响下的需求,并探讨其对我国劳动市场及人力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人工智能其对劳动者的就业产生了明显的“两极化”。为了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推动我国劳动就业市场的平稳发展,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行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力度。
一、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过往研究历程
近几年,随着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都在逐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国内新公司抓住时机借助技术、资金和数据在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领先地位。未来我国的人工智能必然会迎来新的繁荣时期。人工智能对就业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积极还是消极?这两种作用既可以产生技术革新,产生新的工作机会,也可以替代人力资源,从而大批劳动者面临失业。所以,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对人工智能与我国的劳动就业进行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稳定就业、保障人民福祉的同时,必须尽快做出正确的预测,并适时地做出相应的反应,稳定就业局势。
人工智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2016年是人工智能发展元年,但我国在2017年首次提出将人工智能与工作联系起来的研究。当时相关专家、学者并没有明确将新技术具体区别开来,而是将人工智能看作是高新生产技术,从效应机制、政治经济学等方面进行分析。相关专家学者在定义了人工智能为高新生产技术后,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科技发展对就业的影响进行研讨,并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了总结:科技发展在短时间里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破坏影响,特别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岗位的减少;从长远来看,技术进步会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也就是专业技术工人和高学历工人的需求量;技术发展对就业总体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目前已有的许多相关的文献也未能清晰地解释科技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如何。也有相关学者从政治经济角度和生产率与就业的历史变迁角度出发,对人工智能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在自然力量代替了人力的情况下,我们将面对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这是由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所造成的。”在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负面效应进行剖析的时候,一些专家表示,这将会导致更多的贫富悬殊。“自第三次技术革命后,科技发展带来的职业极端性,缩小了中低收入人群,加大了高、低收入者之间的鸿沟,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调查显示,在“机器换人”的大潮中,这一现象已经开始显现。比如东莞市,拥有两年或更长时间工作经历的科技行业的专业人士,其月收入一般都在一万元以下;而那些被机器人取代的工人,就算经过训练,工资也会减少三分之一,而且还会有失去工作的危险。“机器换人”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将会出现更多的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从而引发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社会的稳定性。”
随着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使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地位逐渐突出。其创新特性将使技术取代人力资源的发展,在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上完全取代了劳动力。涂良川指出,当今的人工智能不但有取代“蓝领工人”的能力,更有能力“创造”新的知识,从而在形态上具有生产主体的本质特征,并具有超出人的“劳动优势”。以往的研究表明,学术界在从泛泛技术到专门化技术的认知不断加深。但不管是将人工智能划为一般的科学技术,或只是从创新角度来看,国内的实际状况却是“人工智能技术还在起步阶段,离真正的科技化和全面应用推广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对就业的冲击还是局部现象而且相当有限”。所以,将人工智能作为一般的高新技术来研究,具有更加实际的意义。
二、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与一般性的启示
前文总结了人工智能以往的发展过程,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广义的高新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针对以往有关人工智能在就业方面的影响争论与质疑进行剖析,厘清目前学术界在认知上的总体趋势。过去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方面主要的争议如下:一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就业率产生的作用;2.在工作中,人工智能的替代化倾向是否会危及人类的主体性地位。第二点是在第一点的事实基础上而提出的,人工智能势必会造成总体的工作岗位下降,从而造成失业,阻碍人类生存发展,威胁人类主体性位置。
(一)是否使用人工智能对就业率的增减影响都具有不确定性?
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就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或者说整体效果如何?依旧存在着不确定性。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的作用机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替换作用,一种是创新作用。替代作用与创新作用是技术发展对劳动力的挤压作用及创造作用,即将会对整个社会的整体就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两者的作用在空间、时间、产业、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替代和创新作用研究虽然可以具体、准确地考察一段时间,诸如人工智能之类的技术对整个社会就业产生的作用,但在预测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稳定性和发展性的倾向,目前的研究分析很少能够给出准确的、令人信服的结论。
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劳动者就业影响的本质被准确切中,在劳动力市场中,人口增长趋势呈现负值。也就是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的工作机会会不断地减少,就业率也会不断地降低。前文将人工智能视为一般性高新技术,所以,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本质上是技术发展对就业的作用。而对该研究的分析与探讨也就回到了生产力与生产方式范畴中。在生产力的结构中,“人”力的作用在一直降低,而自然力的作用则在继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利用自然力量也可以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这是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根本上来说,人工智能是一种被赋予了“人”的印记是一般性生产工具,其与原始时代的弓、犁、纺车和工业时代的机械化设备差别不大,只是人工智能的生产力更加先进而已。所以,作为一种生产手段,“人”对自然力量的利用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在“人”的力量逐步向自然力量靠拢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人工被取代的现象。
(二)人工智能在就业中的替代趋势会威胁到人类的主体地位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发展成熟,我国的就业率将持续下降,这似乎对人的主体地位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在丧失工作后,人们如何实现劳动本能;另一方面,失业后的劳动者会陷入贫穷。相关专家表示,“智能机器人是用来适应人的需求而诞生的,应当成为一种可以代替人劳动的工具,不会妨碍他人的自主化发展,也不会危及人的主体性地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本应该是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促进人类的长远发展,但为什么人的主体性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不同的经济体系角度来看,主体性悖论是不存在的。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断,导致了工人的收入水平下降,这是由资本主义体系或以资本家为主导的经济体所特有的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将产生两个明显的结果: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将为创造更多的财产提供巨大的便利,但是,这种资源大部分被小企业所有者占有;二是工人可以得到更多的财产,但是只有少数的工作岗位才能得到。在资本主义体系中,按照要素的分布规律是:资本、劳动和技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贡献参加了财富的分布。一旦人工智能代替了劳动力,那么大部分的资源都会流向那些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拥有者。总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主观性地位的确遭到了挑战。但是,如果将人工智能技术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情况下来进行分析和探讨,那么,它就不再是对人的危害,而是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首先应清楚地认识到:失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近代以后出现的社会现象,在没有失业率农业社会,贫穷和生活问题要比工业社会更加严峻。失业并非对人的真正危险,而是由失业引起的贫困。在以前,经济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时候,就业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如果说,人工智能会让所有劳动者都失去工作,但它会让人们变得更加富有,就更能突出说明人工智能技术是高新技术,从而使人从生产性向创造性的发展,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这种方式,使经济发生了转变,也就是所谓的“纯粹的创造”。这是人工智能,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中,财产是按比例进行的,而且是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即便是在未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取代了所有的劳动力,但“按劳分配”原则从最基本的角度认可对人工智能的研发和维持,并将巨大的生产率提升到了人类的身上。事实上,当科技取代了人力的时候,人的双手就会得到充分的解放,而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实现的。将毫无价值的机械制造交给智能化机器,从而使得诸如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对人类的主体性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我们还从两个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产生影响争议和质疑中获得总体性启示:在资本主义的私人体制下,人工智能取代工作的倾向会对人类的主体地位造成严重的危害,并从工人、资本、技术等方面向其他所有者扩散,直到每个人都失去对人工智能产品的所有权。人类在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会丧失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基本价值,而且也会丧失其个人的自主、综合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公共体制下,由人工智能取代工作的倾向将加强人的主体性作用,从而使人类获得由工人向创造者转化。另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手工劳动,从生产力生产者向创新生产者转变。总之,不管在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环境中,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是必然趋势。
四、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就业造成更大的冲击。智力技术对就业影响有两个方面:其对人们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本文针对智能化会导致我国劳动市场的“两极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工智能逐渐发展成熟,对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人机互动也是必然趋势。要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加大高校的办学力度,把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实践相融合,建立“人工智能”的实验平台,培养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学生。随着智能化浪潮的到来,我国的中高技术劳动者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智能化时代的工作需求,必须加强技术升级和技术培训。加强对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教育,拓宽求职信息的传播途径,减少其失业的持续期,维护社会安定。在加快智能化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必须强化工业的革新,促进区域之间的创新协作,创造新的部门和工作岗位,以适应因人工智能而造成的低技术工人。同时,为了满足新时代对重型工业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转型和更新。当前,中国已进入新世纪,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势在必行,这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陈衍发 唐雯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媒介合作:290488424(微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